陕西配资平台 豪杰不至,情何以堪_王猛_东晋_分析
公元354年夏天陕西配资平台,长安城东,灞水两岸,已经收割的麦田里营垒座座,戒备森严。东岸是东晋军队,携连胜之势,而屯兵西岸的前秦军,则已经到了负隅而守的地步。
公元354年,是东晋永和十年。其实,在这一乱世,按照中国传统的年号纪年法,这一年在中国至少有4个年号。但是,正史认为东晋虽然偏安江南,但毕竟是正统,便以东晋的年号为准。
现在看来,这一年在中国历史上乏善可陈,甚至还不如它的前一年,即东晋永和九年。只要练过书法的人,应该都不会忘记那篇著名的序文:“永和九年,岁在癸丑,暮春之初,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……”
而如果时光回转到那一年,关中的这片战场大概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的焦点。这一年,东晋大将桓温开始自己的第一次北伐,率部从江陵出发,一路北上,经武关,入关中,连战连捷。这是在西晋灭亡后,晋朝的军队时隔近40年后,再度出现在长安附近。据说,有老年人还流下了激动的泪水:“不图今日,复见官军!”
前秦军队退到灞水西岸,势无可退,因为后面就是都城长安。时值麦收,他们很机敏地割完了当地的麦子,免得晋军“因粮于敌”。不过,“心存晋室”的百姓还是纷纷送来粮食等物资。而桓温这个时候反倒没有因势利导,而是在河东停了下来。
展开剩余78%桓温确实是个有才干的性情中人。据史书的描述,他英气勃勃,胡须像刺猬毛,眉骨像紫石棱,极有阳刚气概。20岁时,他就假扮吊丧的客人,跑到杀父仇人的丧事上,杀了仇人的三个儿子,这在当时是大孝的行径。于是,桓温在朝野声望鹊起,还被皇帝招为了驸马。
在崇尚清谈的东晋,桓温算是半股“浊流”,他能带兵打仗,做名士所不屑的具体工作,但是也风雅可观,有夺权的狼子野心,但是又不至于把事做绝。桓温身上留下的成语相当多,背后的故事都很有意思,比如“入幕之宾”“我见犹怜”“肝肠寸断”等。最著名的是后来不少人喜欢引用的“不能流芳百世,也要遗臭万年”。
按兵不动的日子里,桓温或许接待了不少访客,而能在历史上留下“访客记录”的,只有一个叫王猛的人。这人出身贫寒,当时在华山隐居。听说桓温北伐到了灞上,就穿着麻布短衣,前来求见。当时的场景应该非常寒碜,据说王猛是高个子帅小伙,但是却很穷,一边和桓温纵论天下大事,一边细心地在身上抓着虱子,旁若无人。可能抓到后,他还会用指甲掐一下,要掐得虱子吸进肚子里的血溅出来。
就是这个“扪虱而谈”的场面,桓温觉得王猛这个大小伙子很有点意思。不过我觉得倒不是因为“扪虱”——因为魏晋名士的派头就是这样,按照鲁迅先生的说法,他们要吃五石散,皮肤易破,要穿旧衣也不能常洗,不常洗就虱子多了——而是王猛很有才华,让桓温起了爱才之念。于是,他也就问出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。
在很多场合下,提问的人其实是知道答案的,只是借此来检验对方的成色。桓温问王猛:“我奉天子之命,讨伐叛逆,为百姓除害,但是当地的豪杰却没有来投奔我,这是什么原因呢?”
这里的豪杰不同于之前前来劳军的当地百姓,可能是谋士,也可能是武将,或许是地方上的“乡贤”,也可能是割据一方的实力派,总之,应该就是人才。眼看胜利在望,当地的人才不来响应投靠,即使不是主动作对,也必然是被动观望。这确实是令人尴尬的事情,意味着无人看好。
而王猛的回答简明扼要:“公不远数千里,深入寇境,长安咫尺而不渡灞水,百姓未见公心故也,所以不至。”意思就是说,桓温按兵不动,当地的人才不知他在想什么,所以不敢来投靠,怕自己押错了宝。
后世的史家分析,这个时候,桓温确实有点骑虎难下,当地的麦子被敌军割完了,军需难以为继,同时,后方的东晋朝廷又怕他进一步做大做强,朝里一堆名士看他也不甚顺眼。他搞北伐也只是借此刷声望的手段,因此,他不想渡河西进与对方决一死战,影响自身实力。
但是,能当着他的面说出来的,当时也就王猛一人,而且他说得相当艺术,点到即止,不像杨修把曹操的“鸡肋”分析得头头是道。于是,桓温听后,也没有发火,只是称赞他是南方找不到的奇才,还给他了一个官职做。不过桓温退兵后,王猛没有随同南下,而是继续等待时机,最终找到了自己的最佳合作伙伴,后来的前秦君主苻坚,一度统一了北方。
两个政治家、军事家的擦肩而过,也未必是历史的遗憾,更可以给后人一些思索。比如,桓温在当地为什么没有招揽到人才,按照王猛和后人的分析,是他有所保留的心思让人猜不透,也就是别人看不到他的“诚意”。
人与人的日常交往中,总免不了分析对方的动机,而中国文化里特别注重一个“诚”字,也就是儒家经典《大学》里说的“诚于中,形于外”。当然,在东晋十六国这样的乱世里,儒家未必有后来这么高的地位,但是,如何观人于微,更是在乱世中生存的关键。
又比如,王猛为什么不和桓温一起南下。对那段历史有了解的人也应该知道,当时的东晋盛行门阀政治,大家士族都占尽了“生态优势”,出身寒门的王猛是不可能出头的。我们知道,后来能够成为一代名相的王猛自然也更知道。“良禽择木而栖”的古训,是千百年来有志之士追求自身发展的重要参照。
在任何时代,一个人,一个地方,一个国家要吸引人才,诚意和环境是必不可缺的两大要素。放到今天,政府官员招商引才,到底是出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诚意,还是为了只想着完成任务,账面好看得虚浮,甚至于存有移花接木,损公肥私的私心?既然是人才,智商和情商至少不低于正常水平,可能吃一次亏,但是不会上第二次当。而当地的“生态环境”如何,有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,会不会“人去政息”,疏松的土壤是否又会板结,人才们心中也自然有数。
时隔两年,公元356年,桓温再次北伐,路上看到自己20多年前种下的柳树已经长得非常粗壮,很有“名士范儿”地感叹了一句“树犹如此,人何以堪”,于是又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成语,且为不少文人写进了诗词。
不知当时,中年的桓温会不会想起两年前陕西配资平台,那个旁若无人,纵论天下的年轻人。 (冯源)
发布于:北京市